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科研 >

第三军医大学Cell子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时间:2016-02-22 00:00:00 来源:网络整理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在新研究中分析了树突状细胞中的Rab GTp酶相互作用组,并揭示出Rab32复合物在细菌遏制中发挥了抗菌作用。研究论文发布在2月16日的《免疫》(Immunity)杂志上。

第三军医大学的万瑛(Ying Wan)教授及李启靖(Qi-Jing L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万瑛教授主要围绕乙型肝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在抗原表位鉴定、抗原加工处理、免疫应答异常、免疫防治机理、免疫调节等方面开展研究。李启靖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细胞免疫及肿瘤免疫。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进行交叉递呈的主要抗原递呈细胞。外源抗原经DC内化形成吞噬体,经过一系列胞内囊泡融合、转运,最终将形成的MHC-I类肽复合物转运到细胞膜上才完成整个抗原递呈过程。鉴于Rab蛋白家族在真核细胞囊泡运输中的重要性,研究人员希望以此为焦点来认识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中胞内转运机制和调控机制。

CpGenome™ Direct prep Bisulte Modication Kit无需抽提DNA的甲基化检测试剂盒

采用一种串联亲和纯化策略和质谱分析法,研究人员描绘出了哺乳动物Rab GTp酶家族主要成员的互作景观图。结合一些成像工具,这种蛋白质组分析提供了有关细胞内膜组织的全局视图。通过这种分析,研究人员调查了树突细胞中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 monocytogenes)诱导的Rab32子网络动态改变,并揭示出了这一子网络在控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细胞内增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机制研究证实,在吞噬体形成早期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逃避了最初的遏制空泡后,Rab32与两个互作蛋白pHB和pHB2形成了一种持久稳固的复合物来包围细菌,限制细菌生长。

这些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关胞内Rab介导囊泡运输的一个功能划分概况图及组织框架图,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资源。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树突状细胞研究倍受重视。来自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们发现,树突状细胞响应疾病发挥了双重作用——识别机体中存在威胁,并且告知淋巴结伸展开来。免疫系统的指挥中心淋巴结增大,为免疫细胞聚集及对感染和癌症发动攻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Nature:首次揭示树突状细胞的双重功能 )。

来自Wyss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和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则开发出了一些非手术注射可在体内自发组装成3D结构的生物材料,通过招募树突状细胞来触发强有力的免疫反应(Nature子刊:新型3D疫苗横扫癌症、艾滋病 )。

由我国著名免疫学家曹雪涛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则在研究中证实Rhbdd3通过与调控因子NEMO 蛋白Lys302位点连接的K27位多聚泛素链相互作用,抑制树突状细胞生成IL-6,由此控制了自身免疫。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曹雪涛院士Nature子刊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Analysis of the Rab GTpase Interactome in Dendritic Cells Reveals Anti-microbial Functions of the Rab32 Complex in Bacterial Containment

Dendritic cells (DCs) orchestrate complex membrane trafficking through an interconnect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linked together by Rab GTpases. Through a 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strategy and mass spectrometry, we depicted an interactomic landscape of major members of the mammalian Rab GTpase family. When complemented with imaging tools, this proteomic analysis provided a global view of intracellular membrane organization……

作者简介:

万瑛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荆州市人。1989年考入第三军医大学六年制临床医疗系本科,1995年毕业分配至第三军医大学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1997年至2000年在第三军医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至2002年攻读免疫学博士研究生,2004年至2005年为加拿大温尼伯曼尼托巴大学儿科和免疫系访问学者,2005至2011年担任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研究所副主任,2011年起担任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
围绕乙型肝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在抗原表位鉴定、抗原加工处理、免疫应答异常、免疫防治机理、免疫调节等方面开展研究。

李启靖

分子免疫学家,北京大学学士,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博士,斯坦福大学分子免疫学博士后,现为杜克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到目前为止共发表十篇国际一流期刊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六篇)和两项专利。因其展示的科研成果与潜力,于2002年荣膺Helen Hay Whitney学者。2009年六月,李启靖被《科学家》杂志(The Scientist)评为“值得关注的科学家”(The Scientist to Watch),九月获认“Whitehead 学者”,12月荣获美国糖尿病学会年轻教授奖(Junior Faculty Award, American DiabetesAssociation), 2010年三月荣获美国癌症学会科研学者奖(Research Scholar,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