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外科研 >

中山大学80后教授发表Cell子刊文章:选择性细胞自噬的免疫调控作用

时间:2017-10-23 00:00:00 来源:网络整理
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etherin Suppresses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ing by Targeting MAVS for NDp52-Mediated Selective Autophagic Degradation in Human Cells”的文章,阐明了抗病毒蛋白Tetherin (BST2/CD317)能够通过募集E3泛素连接酶MARCH8泛素化修饰MAVS,从而通过诱导MAVS的自噬降解负向调控针对RNA病毒的抗病毒免疫的分子机制,并且揭示了货物受体NDp52通过细胞选择性自噬干预抗病毒免疫的新调控模式。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9日的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隽,其研究组主要从事固有免疫系统识别和调控、信号转导机制与疾病相关性以及系统生物学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Immunity等期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金寿恒副研究员。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体内降解细胞器、外源微生物和蛋白的一项基本生理活动,与诸多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揭示蛋白修饰,特别是泛素化修饰参与了细胞自噬信号通路的激活和选择性自噬的底物选择。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Tetherin是I型干扰素的负向调控分子,在病毒感染后,I型干扰素能够诱导Tetherin的表达,之后Tetherin一方面直接束缚病毒,阻止其释放,从而抑制病毒的扩增,另一方面,通过募集MARCH8,介导RNA病毒信号通路中的核心分子MAVS的K27泛素化,诱导其降解,有效的抑制过度的I型干扰素反应,从而起到一石二鸟的免疫调控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MAVS的K27-连接泛素链能够被货物受体NDp52识别,从而进行选择性自噬降解。

有趣的是,由于人类和小鼠的NDp52的结构差异,Tetherin介导的MAVS的泛素化只能被人源的NDp52所识别和降解,而在小鼠细胞内则没有作用,该结果揭示了人和小鼠的免疫反应的差异。

这项工作为选择性细胞自噬对RNA病毒介导的I型干扰素通路的调控提供了新的证据,并对天然免疫中自噬与I型干扰素信号之间的crosstalk提供了新的见解。

作者简介:

崔隽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南京大学博士,中组部“青年****”引进人才,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主要从事固有免疫系统识别和调控、信号转导机制与疾病相关性以及系统生物学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Immunity等期刊。

原文标题:

Tetherin Suppresses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ing by Targeting MAVS for NDp52-Mediated Selective Autophagic Degradation in Human Cells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