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

婴儿的头骨形状也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改变

时间:2022-05-18 12:13:48 来源:网络整理

后脑勺或圆或扁,有时还真不看基因。这背后,还可能是长辈们的“一片苦心”。

“睡扁头”,这一传统习俗,与缠足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婴儿的头骨形状也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改变

用石头、书籍等硬物做枕头,再把脑袋一固定,孩子脑壳就会逐渐被睡成一个大扁头。

相传,一个完美的扁头两侧太阳穴会突出,眉间印堂饱满,是福相、官相。

但这背后,同样也有无数名“扁头星人”的心酸与无奈。

这一习俗使得不少新生儿,一出生就必须得接受“扁头”这一设定。那本硬字典,永远是他们的噩梦。

等这些孩子长大后,审美慢慢在线了,才回过头来与父母“对簿公堂”。

在知乎上,就有这么一个问题:“把女儿的后脑勺睡扁了,若她长大后和我翻脸,我该怎么解释?”

当然。

人类,估计是哺乳动物中最难生产的一支队伍了。

与其他体型相似的动物胎儿相比,人类胎儿的头是大得出类拔萃。

所以,这大脑壳给孕妇分娩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直立行走的人类,其特殊的骨盘结构也让分娩难上加难。

为了化解这个矛盾,减轻母亲的负担,人类在头骨的设计上也花了一番功夫。

人类胎儿的头骨,在出生前后其实并不完全愈合定型,各个骨片都是相互游离的。

其中最明显的缝隙也称为囟(xìn)门(分前囟和后囟,如上图),柔软的结缔组织可为大脑提供充裕的空间。

这种演化,当然是有利的。

当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时可适当变形,降低孕妇分娩的难度。

一般来说,这种未完全愈合定型的情况,可以维持到2周岁。

但正是因骨片之间缝隙的存在,婴儿的头骨形状也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改变。

而婴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睡姿对婴儿颅面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所以说,扁头是真的可以睡出来。

当婴儿长时期保持同一个睡姿,宝宝今后的头型就有可能被改变。

而深谙此道的老一辈,早就如法炮制了。

初生婴儿的头颅就像那块泥,而某些中国家长则是手艺精湛的捏泥人。

可惜的是,这些捏泥人的审美竟是如此的单一:头就是要扁的才好看,无法做到百花齐放。

不过,对于头型的偏好,偌大个中国也有地域性差异。

睡扁头这一说法,大多在北方民间流传,主要聚集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在南方则不太常见。

直接影响现代北方人对头骨形状审美偏好的,是满族人。

出版于民国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就记载着:满族“婴儿初生,枕以硬枕,枕实以豆,务平其后脑骨,以硬起欠美观,习俗然也”。

那时的睡扁头非常讲究,可不是一本“硬字典”就搞定的事,甚至还出现了特定的卧具。

满族姑娘出嫁时,娘家还需陪嫁一个“摇车”,作为女儿将来育儿的工具。

这种摇车一般挂在房梁上,摇车中还会放置一个睡板。

睡觉时,满族婴儿的手手脚脚都会被拴在睡板上。

除了能防止摔落以外,还能保证婴儿保持仰卧的睡姿。

再加上一个充满谷物的硬枕头,满族妈妈就可以获得一个完美的扁头宝宝了。

当时,连乾隆皇帝都开了金口,在《满洲源流考》中写道:“国朝旧俗,儿生数日,置卧具,令儿仰寝其中,久而脑骨自平,头刑似扁,斯乃习而自然。”

而再往上追溯,早在6300年至45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国境内似乎就已经出现睡扁头的习俗了。

考古学家在大汶口人遗址中,就发现了变形的头骨,扁头率就达到百分之百。

不过,并未发现大汶口文化居民与满族之间的睡扁头习俗的关联,毕竟这中间还有较长时间的断层。

而现在普遍认为,满族睡扁头的起源与其狩猎生活有关。

将孩子置于地面不安全,遂将孩子吊在树上,之后便成了摇车的习俗。

而摇车造就的扁头,则进一步成了一种审美偏好。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