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积极的养育方式可以降低儿童患肥胖症的风险
下午2点开场的智慧医疗专场,提前半小时就排起了四五十人的长队;开场后,场内依然站满了身穿职业套装的围观群众。
这也应和了腾讯健康总裁吴文达去年时的一番表态,“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很好的AI应用场景,未来1-3年会是一个覆盖的过程。”现场近300个观众里,多半是腾讯健康的合作方代表,以及看到成效迫切想要入伙的新人。
腾讯健康总裁吴文达
在今年的演讲上,吴文达提出了“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未来发展的七个关键路标,分别是构建可信AI、加速AI多模态发展、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加速生命科学研究范式改革、助力医疗资源再分配、促进复合型医疗人才再生,以及发展伦理治理建立人与AI的正确关系。
12年前,马化腾曾发表过“通向互联网未来的7个路标”的演讲,那是腾讯首次提出“连接一切”的主张。12年后,时代已从“互联网+”进化到“人工智能+”,腾讯试图在技术代际更迭的大潮下,找到通向AI+医疗健康远方的路径。
在《健闻咨询》看来,腾讯健康今年真正想讲的新故事,就藏在吴文达的title里——除了腾讯健康总裁的职位以外,他今年多了两个头衔,一个是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负责人,另一个是腾讯健康普惠实验室负责人。
联系腾讯健康的B2C战略布局来看,这两个组织分别从B端和C端对既有业务做了延伸,前者伸向艰深未知的前沿技术探索,后者伸向广袤薄弱的低医疗资源地区。他们的共同点是,深度依赖AI。
这个故事的价值并不在于有多独特和新奇,而在于它真真切切地让行业看到了故事变为现实的可能。
AI+生命科学,一张谋划已久的商业化船票
2021年,于腾讯健康而言,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摆在台面上的里程碑事件。这一年的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对外宣布,腾讯将以“两面四桥”为抓手,助力医疗健康的数字化升级。
“两面四桥”中,一面为面向用户,即2C;另一面则为面向行业,即2B。这是腾讯健康首次明确对外释放C2B的战略信号。
另一件事则静没于水面之下。在腾讯内部,一个专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团队,在这一年悄然启动了一项研究计划——他们将大模型技术引入单细胞测序领域,试图借助AI来加速破解生命代码。
彼时,离ChatGPT问世还有一年之久,大模型技术远未进入大众视野。这群科学家却已经取其精髓——他们将组成DNA序列的四种核苷酸——A、G、C、T看成一种语言,通过大规模的预训练和微调,让模型具有了强大的推理性能和泛化能力。
这两件看似并无关联的大事,在今年完成了组织架构和业务层面的交汇,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由此而生——基于单细胞转录组预训练模型scBERT、T细胞受体结构预测模型tFold-TCR、全球最大单细胞蛋白基础数据库SODB等一系列基础研究成果,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构建起了一条从分子到细胞、组织再到系统的全栈研究体系。
AI制药便是这一体系下最典型的商业化路径。
在今年的智慧医疗专场活动上,腾讯健康对外展示了其在AI制药上的核心能力。基于自研的原子层药物AI大模型,腾讯健康开发了针对大分子药物和小分子药物的两大药物发现平台。
“我们现在可以做到,从抗体序列开始建模,用AI去预测它和抗原之间的结合能力、亲和力等等,筛选出10%的候选抗体。针对这10%,我们通过计算相似度,再选取前10%进行验证。”腾讯健康AI制药业务负责人刘伟表示,这一套基于AI预测的抗体虚拟筛选流程,会比传统的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降低42.5%的成本,成功率提高3-5倍。
从蛋白质结构到成药性评估,这一整套贯穿药物研发的AI能力,已经被腾讯健康集成到了旗下的云深智药平台。目前该平台的行业用户达到数千个,绝大多数都是药企。
对于任何一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说,药企都是B端业务的核心。大多数情况下,互联网医疗对药企的服务都是流量逻辑,通过信息和电商的中介身份撮合交易。而腾讯健康则开辟了另一块全新的战场——从生命科学研究的角度切入,服务于药企的前期研发,与其形成更紧密的商业同盟。
“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比知道的还多,因为AI的来临,我们会更有信心去尝试解决这些未知的问题。”吴文达表示,腾讯选择这条路除了取决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更由自身技术基因驱动,因为看到了这个行业可以用AI或者云计算获得非常大的价值,让他们下决心投入。
从当下的业务布局来看,腾讯健康依然定位于第三方的技术服务提供者,这意味着它不会过多参与药企的具体项目,也不会转向全流程临床服务的外包。
但即便这样,这块蛋糕也已经足够诱人。
据吴文达透露,目前腾讯健康在B端已经有了一定的商业模式。他给自己设定的两个短期目标,一是出海;二是用技术辅助客户有比较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发布,真正向行业证明和腾讯健康合作的价值。
“对我们来说,B端一定是越做越大,越做越深的业务。腾讯的定位还是技术为先,在我们最顶层、最基础的科技上的研发以及创新,把最小的模块做到极致,把这个能力给到各方,做离产业最近的AI,这是我们的目标。”
AI+疾病筛查,一次普惠基层的社会性试验
2020年,《健闻咨询》和刚入职腾讯不久的吴文达有过一次专访。
彼时,他向我们讲述了自己20年前在澳大利亚一座沙漠小镇的行医往事,那段在低资源地区行医的经历,让他重新思考医患关系和背后的系统性问题。此后,他彻底从临床一线转向公共卫生领域,专注于医疗技术和政策的研究。
在那次访谈中,吴文达称自己来到腾讯的初心,是希望通过科技手段,比如AI赋能,帮助患者解决掉就医背后琐碎的烦恼,重塑医患之间的紧密联系。
也正是在2020年前后,腾讯健康双管齐下,一边大力推广电子健康卡和医保电子凭证(即“医保码”)业务的普及,为用户的便捷就医铺设信息基础;另一边则借助微信入口,上线了腾讯健康小程序,为用户提供挂号、体检预约、报告查询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截至2022年,用微信绑定电子健康卡的用户达到5亿多人,微信帮助医保电子凭证接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腾讯健康小程序覆盖全国2700多家医院。至此,腾讯健康的C端业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布局。
很快,他们就将迎来AI大模型驱动下的全新变革。
坦率地说,在大模型技术问世后,各家互联网医疗巨头的C端产品形态相差无几。AI导诊、AI预问诊、AI报告解读、AI健康管家,其产品底色皆是借助大模型的语义交互能力,为用户提供一个类似家庭医生的服务。做得再深入一些的公司,则是和各大头部医院合作,双方通过共有知识产权的方式,对某个专科模型进行深度调优,使其性能达到或超越专科医生的水平。
而腾讯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既顺应市场需求,为其生态体系内的用户提供了上述产品的服务,又在主流视野之外,悄悄进行着一场“AI+普惠医疗”的社会性试验。
这项试验的牵头方,正是腾讯健康普惠实验室。
腾讯健康普惠实验室成立于2022年8月,隶属于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简称SSV),初衷是依托腾讯的数字化能力,在低卫生资源地区探索健康普惠的可持续模式。过去三年,他们针对先天性心脏病、听力障碍及宫颈癌、乳腺癌等疾病,先后推出“红雨伞计划”、“生机计划”等多个医疗公益项目。
在这次的专场活动上,腾讯健康首次完整对外发布了一项名为“低资源地区宫颈癌智能化防控“的项目成果。这个项目持续三年,覆盖中西部12个省份,40多个市(县),筛查的适龄妇女超过50万人次。
项目负责人,腾讯健康普惠实验室高级总监翟家欢表示,在整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腾讯数字化团队提供了三大武器,分别是妇幼健康管理平台、基层医生培训平台和AI辅助诊断平台。在这些数字化平台的助力下,他们将重复筛查率降到了2%以下,患病检出率提高2-3倍,随访召回率提升了1.5倍。
在吴文达看来,腾讯健康普惠实验室是另一个视角下的C端产品交付,虽然每个项目的用户规模都不大,也没有商业价值,但却更贴近他的职业初心,“就像Pony(马化腾)四年前讲的,腾讯始终都是围绕着CBS(用户、产业、社会),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是腾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最终也都会从产业落到回每一个用户的身上。
就像吴文达所畅想的那样,也许在几十年后,借助AI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人类会达到一种健康生存的理想态:每个人在出生后,都能根据基因测序结果进行早期干预;在成长的过程中,定期的生理年龄检测可以提前预知疾病风险;当确认罹患某种疾病后,由AI生成的药物又能够进行精准治疗。
或许那一天,才是吴文达和腾讯健康想要抵达的终点。
-
到目前为止细胞和基因治疗公司在2021年看到超过$13.6B
2022-12-22 -
新研究表明对心脏最有益的早餐习惯
2022-12-22 -
研究人员对乳房重建结果的看法存在差异
2022-12-22 -
SLFN11 在蛋白质稳态中的监测作用
2022-12-22 -
2022年1月18日整理发布:养脑护脑的八大攻略
2022-12-22 -
7种神奇的草药 可增加快乐荷尔蒙
2022-12-22 -
PSA筛查与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的风险有关
2022-12-22 -
与肝癌有关的合成永久化学物质
2022-12-22 -
早起限时进食对减肥更有效
2022-12-22 -
新的产前检查可以减少检测染色体异常的时间和成本
2022-12-22